用Deepseek拆《盐铁论》里的逻辑,破解“为什么我的专业建议总被无视?”

你的位置:亚洲足球盘口500 > 新闻动态 > 用Deepseek拆《盐铁论》里的逻辑,破解“为什么我的专业建议总被无视?”
用Deepseek拆《盐铁论》里的逻辑,破解“为什么我的专业建议总被无视?”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图片

图片

当你的专业建议总被领导当耳旁风时,不必上火,又不是只有你遇到过,老祖宗们也经常遇到,他们早就看透了本质。  

要拆解的这段古文,像一面照妖镜,它通过扁鹊治病、比干谏纣、孔子周游列国失败…照见了所有职场「耿直打工人」专业建议总被无视的痛点。

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

在错误的土壤播种,再好的种子也不会发芽!

这段文字选取《盐铁论》的<相刺>,我们将用逻辑手术刀解剖:面对建议总被无视时,是要「坚持专业」还是「及时止损」,老祖宗用血泪史教我们职场生存法则——

原文1:

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,贤圣不能正不食善言之君。

再牛的神医也治不好死活不吃药的病人,再贤能的人也纠正不了不接受规劝过失的老板。

这句话包含了一个联言推理,推导逻辑是这样的:  

大前提:建议效果=建议专业×对方配合。  

小前提:对方配合度=0(不愿配合)

------------

结论:所以,建议效果=0  

再专业的建议,如果对方不听、不做、不配合,都无法起效,白搭!

市场调研的同事精心整理出来的市场分析数据,销售总监却不看,依旧按“感觉”做决策……

原文2:

故桀有关龙逢而夏亡,纣有三仁而商灭。

所以,夏桀有忠臣关龙逢照样亡国,商纣有三大贤臣(微子、箕子、比干)依然完蛋。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,它包含了一个归谬论证:

假设:团队人才的质量决定企业成败。  

反例:夏、商都有忠臣贤士,都亡了。

------------  

结论:并非团队人才决定企业成败。

对企业成败的影响程度:领导者决策>团队人才的质量。 

这也应了那句:老板的认知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。

某互联网大厂高薪聘请CTO,但CEO固执己见就认之前的技术架构,导致3年市值缩水60%。  

原文3:

故不患无夷吾、由余之论,患无桓、穆之听耳。

可见,不怕没有管仲、由余这样的专业性人才,就怕没有齐桓公、秦穆公那样愿意听取建议的老板。  

这句话展示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差异,要把企业治理好:

必要条件:老板愿意听建议。

充分条件:建议本身有质量。

------------

若没有必要条件,充分条件无效。  

“没它不行”就是必要条件,即便你的建议再专业,只要老板不愿听,就没价值。

哈佛商学院研究:相同方案,由CEO心腹提出采纳率78%,由基层员工提出仅11%。

差哪了?老板有没有听的意愿!

原文4:

是以孔子东西无所遇,屈原放逐于楚国也。

这也就是,孔子周游列国没人理,屈原被楚国流放的原因——(耿直的)职场老实人混不开。  

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推理:

要么坚持原则,被排挤(孔子)。  

要么放弃原则,违心生存(奸佞)。

既不想被排挤,也不愿违心。

------------

怎么办?两条路都不愿走。

只能另寻出路,找第三选择,像孔子周游列国寻找有意愿听的老板。  

耿直、“老实”的专业人才,可能需要适配的职场生态。

某外企经理拒绝做假账辞职,后来加入一家“对合规性要求很高的”企业任CFO,老板信任,他自己也舒服。  

原文5:

故曰: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。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

所以老话有:用正直的心来做事,到哪都被排挤;用邪曲的心来做事,又怎么会一直跳槽呢?

这是对上一句的延伸,用了一个假言推理:

如果以正直做事,就会被排挤。

如果怀邪曲做事,就风生水起。

以正直做事,或者怀邪曲之心做事。

------------

决定了你是被排挤,还是混得好。

当然了,这里有个前提——“老板不愿听取专业意见”;否则,另当别论。

一个朋友离职了,因为他们老板“什么都会!”、“什么都懂!”,他们的建议老板压根不听;而他们鄙视的一个同事——专业能力low爆了,却深得老板喜欢,为啥?说话好听,总能说到老板心坎里。

原文6:

此所以言而不见从,行不得合者也。

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建议总被无视,方案总被驳回,提案总是通不过的原因所在——古代打工人的绝望时刻。  

其实这句是对全篇进行的归纳,包含了一个归纳推理:

前提1:扁鹊遇拒诊患者→医术失效  

前提2:关龙逢谏桀、比干谏纣王→反被杀害

前提3:屈原劝楚王→被排挤、流放

------------

可见:接受者的听取意愿>建议者的专业能力  

你的专业建议被无视,或许不是你的能力问题,对方听不听、听了做不做,都影响着你的建议是否起效。  

有个之前的同事,在传统企业推短视频策略被拒,跳槽MCN机构后用同样的方案引爆了流量。  

------------

当我们看完扁鹊的银针、比干的热血、孔子的车辙,会发现这些故事都在说同一件事:

职场不是真空实验室,你的努力需要适配的环境。

古人用命换来的职场教训,值得我们用逻辑重新淬炼。这里有3个真相必须看透:  

1:决策>建议

领导者的1个错误决定 > 团队的100个正确建议。

在2019年,某车企老板不顾市场部门的建议,执意砍掉新能源部门,错失万亿市场。  

2:建议价值

建议影响力=听取意愿×建议专业度

离老板越近,老板听取建议的意愿越大;离的远了根本说不上话,提建议都没机会。

3. 职场适配

与其想着改变“冥顽不灵”的领导,不如寻找价值观契合的平台。

有个银行柜员跳槽到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,薪资翻了3倍。  

其实,真正的职场智慧:不是做最锋利的剑,而是成为能在水泥缝里开花的种子,既要坚持生长的力量,更要懂得选择扎根的土壤。

最后,给个《职场人的“保命”真言》,一旦出现以下征兆,立即止损: 

领导连续多次打断专业汇报。  

重要决策前不咨询专业部门。  

公司开始排斥、处罚说真话的人。

遇到这些情形,能跳槽就赶紧跳,别犹豫!

当然了,我们自己也要持续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,提升逻辑思维,学着以更合适、对方愿意听、能听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建议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